目前我國北方城市大多采取集中供暖方式,即以城市熱網、區域熱網或大型集中供暖鍋爐為中心,覆蓋周邊區域。其優勢是技術比較成熟,安全性較高。然而,由于溫度不易調節帶來的取暖舒適度較差等問題,往往出現屋里夏天屋外冬天,集中供暖近年來屢遭吐槽。
類似現象在北方并非個案,就在不久前,家住哈爾濱的強先生和家住長春的姚先生均,由于暖氣太熱,屋內白天氣溫常常達到25攝氏度以上。“我在家里需要經常喝水,不然就口干舌燥,晚上睡覺甚至都要開著加濕器。”強先生說。
來自國家環保部的數據顯示,今年10月份,全國74個監測城市空氣達標天數平均僅為16.18天。隨著供暖帶來的煤炭燃燒量增加,多地霧霾污染呈加重趨勢。清華大學教授江億表示,在北方地區沿用多年的集中供熱模式,每平方米每年消耗標準煤15公斤至20公斤,是目前多種供暖方式中能耗和排放量較大的一種。特別是在一些入住率較低的小區,集中供暖浪費更大。
根據國務院今年9月發布的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,到2017年,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降低到65%以下。然而數據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13.5%,天然氣進口量已占到消費總量的32%,多地甚至出現“氣荒”,因此短期內對集中供暖鍋爐進行大規模“煤改氣”尚有難度。
據《國家電網報》報道,在歐洲、北美等地,電鍋爐采暖已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,目前普及率達到50%以上。這種采暖方式熱能轉化率高且溫度可調。江億告訴記者,以電暖器等為主的取暖方式,其采暖能耗為每平方米每年6千瓦到8千瓦時,相當于燃燒2公斤至3公斤標準煤,只有集中供暖能耗的六分之一左右。